首页> 资讯中心> > 你碰到过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吗?

你碰到过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吗?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事件频发,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十几岁学生,每一个陌生电话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诈骗团伙设置好的骗局,环环相扣,等君入瓮。据林克艾普舆情观察,截至2016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超6.5亿,其中95.9%的手机网民曾遇到手机信息安全事件。



从被诈骗电话骗走学费而伤心欲绝、心脏骤停的徐玉玉,到被骗1760万元的清华大学教师,电信诈骗越来越成为公关关注焦点。据林克艾普舆情观察,电信诈骗案的最强动机就是利益的诱惑,占比高达六成以上;其次就是受骗者警觉性较低,容易轻信他人,占比为52%;此外,缺乏对防骗知识的了解以及诈骗手段高超等也是诈骗团伙能够作案成功的原因。



网络诈骗的手段并不新鲜,“他们大都是利用网络克隆某公司或者某官方网站的页面,假冒网站管理人员向网民发布虚假的中奖信息,以奖品手续费、所得税为借口欺骗受害人往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上汇款等。”据林克艾普舆情观察,设置网络购物陷阱占比最高,为31%;谎称亲人、熟人出事诈骗占比19%;冒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占比14%;冒充银行机构工作人员占比12%。



林克艾普舆情观察,从金额上来看,40%的人群被诈骗的金额在500元以下,26%的人群被诈骗的金额在500~2000元之间,19%的人群被诈骗的金额在2000~5000元之间,15%的人群被诈骗的金额在5000元以上。



最近几个月的电信诈骗案件影响恶劣,人们防范意识普遍增强,据林克艾普舆情观察,在接到陌生骚扰电话时,有近四成的手机用户会直接挂断电话。数据显示,手机用户信息泄露的途径主要有4个,一是接触到用户数据的相关人员非法倒卖信息,二是网络木马病毒软件等感染,三是黑客非法获取用户数据,四是免费WIFI、扫描二维码。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 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个人账户分类管理制度,阻断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资金转移的主要通道。自今年12月1日起,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I类账户(全功能账户),如果已有I类账户的,再开户时只能是II、III类账户。为防范电信网络欺诈,保障自身的资金安全,林克艾普舆情提醒大家要做到以下“三不”:


不轻信: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短信。要注意避免个人资料外泄,对不熟悉的金融业务尽量不要在ATM上操作,应到柜面直接办理。


不透露:筑牢自己的心理防线,不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信息的诱惑。对冒充各类工作人员直接打电话进行诈骗的,一定要注意来电显示的电话类型。如有疑问请及时拨打110报警求助或银行官方客服电话进行咨询。


不转账: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接到陌生短信,特别是有网址链接的短信,千万不要轻易点击,要防止重要信息被窃取、防止手机中的木马病毒。更不能随意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和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