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 > 手游消费的那些套路你知道吗?

手游消费的那些套路你知道吗?

近两年,孩子在手机游戏里进行支付的媒体报道早已屡见不鲜,几乎每月必有。而“熊孩子”玩手游导致“误消费”,只是当前手游产业大发展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之一。手游市场到底有多庞大?手游消费又有哪些“套路”?林克艾普大数据将为您进行解析。



手游市场“井喷式”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进一步提高用户保有量,用户参与手游的行为愈加频繁和稳定,我国的手机游戏市场发展迅猛。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端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02亿,手机网络游戏使用率达46.1%。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中国手游产业在经历了几年超常规的快速增长之后,从2008年不足2亿元的市场规模,增长至2015年的514.6亿元,近两年来的市场规模增速虽有所减缓,但增长仍是主旋律。



手游让手机变“钱包”?


近年来国内手游用户的付费率显著提高,由2014年27.6%提升至2015年的46.6%,截至2016年上半年,更是达到68.4%。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在手游付费用户中,月均消费在10元以下的比例为24%,月均消费在10-50元的比例为28%,月均消费在50-100元的比例为18%,月均消费在100元以上比例为30%。



近20%的用户平均每天花在手游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


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近20%的用户平均每天花在手游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17%的用户平均每天花在手游上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21%的用户平均每天花在手游上的时间在0.5-1小时之间,23%的用户平均每天花在手游上的时间在1-2小时之间,19%的用户平均每天花在手游上的时间在2-3小时之间。



付费的最大原因则是“提升装备”


在手游消费方面,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游戏内付费,而付费的最大原因则是“提升装备”,其他原因还包括游戏制作精良、对题材感兴趣、和好友拼成绩等。



家长怎样才能防止孩子在手游里“误消费”呢?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游戏用户结构有着“低年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的群体特征,这类人群也是对游戏消费贡献最大的群体。而在低龄人群中,学生、儿童是生力军,也就催生了未成年人“刷父母的银行卡为游戏付费”等问题。那么作为家长,有什么方法能防止孩子在手游里“误消费”呢?林克艾普大数据认为您可以这样做:


1.孩子要玩的游戏,自己可先玩玩看,如有异常及时卸载

2.可在开启“飞行模式”后再把手机给孩子,杜绝扣费信息上传

3.iOS系统的手机可在“设置”-“通用”-“访问限制”功能中关闭“App内购买项目”

4.取消支付宝、微信、银行APP等手机客户端上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